• 首頁
  • 新聞資訊
  • 就業指導
  • 生活服務
  • 周邊旅遊
  • 親子

最新

  • 遠傳打造在地「微笑花蓮」 門市化身鄰里守護站攜手花蓮市府強化災害應變

    遠傳深耕花蓮超過二十年,不僅提供在地居民專業的電信服務,更像是社區裡熟悉的老朋友,守護民眾日常大小事。遠傳持續展現企業的溫度與行動力,今(5)日宣布成為全台第一家與花蓮市公所簽署《災害防救相互支援協定書》的電信業者,由花蓮市長魏嘉彥、遠傳電信通路與商品行銷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趙憶南代表簽署,未來一旦發
  • 打炒房奏效! 2024年Q4短期交易比重驟減

    政府打炒房奏效,短期投機客收手?根據財政部房地合一稅最新統計資料,2024年房地合一稅總件數達13.4萬件,雖較2023年成長約1.7萬件,不過隨著打炒房政策加壓,第七波信用管制上路後,2024年Q4總件數僅約2.6萬件,足足比Q3少了約1萬件!全年房地合一稅稅率分布,稅率20%的案件,也就是持有5
  • 購屋屋齡超過30年! 台北市每2件就有1件! 大安區老屋交易占比逾七成居冠

    永慶房產集團彙整實價登錄資訊,統計2024年台北市不同屋齡區間的住宅交易占比,發現台北市屋齡超過30年的交易占比高達54.7%,相當於每成交2件就有1件是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。進一步觀察12個行政區不同屋齡區間的住宅交易占比,其中,大安區屋齡超過30年的交易占比高達71.5%,居全市之冠,而老屋交易
  • 看懂主動式ETF及被動式平衡型ETF 迎接投資新趨勢

    金管會今年開放證券投資信託事業發行主動式ETF及被動式平衡型ETF以來,已有多家業者積極規劃發行相關產品,預計市場上將陸續出現股票主動式ETF、債券主動式ETF及股債平衡型ETF等商品。隨著新類型ETF商品的問世,國內蓬勃發展的ETF市場將達成新的里程碑,向具有臺灣特色的「亞洲資產管理中心」目標邁進
  • 興櫃公司2024年度整體營收穩定成長 電腦及週邊設備業及半導體業營收及獲利表現亮眼

    櫃買中心表示,興櫃公司應公告申報2024年度財務報告之公司家數為351家,均已依規定期限完成公告申報作業。經統計上述351家興櫃公司2024年度整體營收總計約5,585億元,較2023年度成長522億元,成長幅度約10.31%,其中電腦及週邊設備業及半導體業之營收分別成長38%及27%,其稅前淨利亦
  • 第十一屆公司治理評鑑結果出爐 6月共同舉辦頒獎典禮

    為持續提升我國公司治理水平,櫃買中心(Taipei Exchange)與臺灣證券交易所持續辦理公司治理評鑑,第十一屆評鑑結果已於114年4月30日出爐,本次有976家上市公司及778家上櫃公司,共計1,754家公司接受評鑑。本屆排名與第十屆相較,前5%之區間中有8家上櫃公司係新進榜,其中精鋼、信驊、
  • 晟德旗下建誼生技與CMIC Bio簽署合作備忘錄 打造亞洲CDMO戰略聯盟

    晟德集團國際化布局再傳捷報!旗下建誼生技(KriSan Biotech)與日本CMIC集團(CMIC Group)旗下子公司CMIC Bio Co., Ltd., 於本月初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(MOU),攜手拓展日本抗體藥物偶聯(ADC)市場。本次合作將結合建誼在ADC藥物開發與製造的技術優勢,以及C
  • 智寶國際ACG產業生態圈再進擊!合資公司「劇集文創」成立 助台灣IP接軌國際

    台灣首家預定公開發行的二次元概念股、動漫遊戲(ACG) IP公司-智寶國際積極擴大公司完整建立之ACG(Animation動畫;Comic漫畫;Game遊戲)產業生態圈的營運版圖,近日旗下子公司「翔英融創」與中華投資、尚呈投資共同投資的影視IP孵化公司「劇集文創」正式成立,以”扶植台灣文化輸出國際”
  • 金屬與淨水雙驅動 溢泰營收獲利雙創新高

    溢泰實業(7818)公告2024年財報,全年營收達新台幣(以下同)131.42億元,年增9.47%;營業毛利41.26億元,年增23.61%,毛利率31.39%。稅後淨利達11.86億元,年增91.60%,每股盈餘(EPS)為8.12元,年成長幅度達83.71%,營收、獲利雙創歷史新高。公司表示,為
  • 和勤新產品陸續量產 今年營收將逐季走高

    高端精密沖壓大廠和勤(1586)於今日公告4月份合併營收2.16億元,與去年同期持平,並較上月增加9.43%,為今年來最高的月份;累計1-4月營收7.58億元,較去年同期減少12.56%。和勤無畏國際車市面臨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,多項車用零件新產品陸續啟動,帶動營收逐月攀升,隨著新產品出貨增量,預期營

友情鏈接

生技中心啟動南部辦公室 打造南台灣生技新引擎

2025-04-07     IDOPRESS

生技中心啟動南部辦公室 打造南台灣生技新引擎。 (生技中心提供)

隨著生技產業在全球快速發展,台灣正積極尋找新的成長動能。生物技術開發中心(簡稱生技中心,DCB)於3月25日宣布正式成立「生技中心南部辦公室」,揭示未來南台灣的全新布局,展現深化南台灣生技產業的決心。此外回顧2024年新藥研發與產業推動多項豐碩成果,並展望2025年聚焦布局技術創新與產業拓銷發展藍圖。

南台灣擁有豐富的學研資源與扎實的產業基礎,深具發展生技產業的潛力。透過生技中心南部辦公室的成立,將串聯北部南港軟體園區、國家生技研究園區、台北生技園區以及竹北生技園區成功經驗,建置南北串連之生技廊帶,讓台灣生技產業更具國際競爭力。

生技中心董事長涂醒哲指出,生技中心不只是將技術帶到南部,更要將產業發展能力與在地資源深度整合,共同打造台灣生技產業的新引擎。南部辦公室的成立,象徵生技中心南台灣布局的關鍵一步,希望透過南北生技產業的串接,為台灣生技產業注入更多創新能量,替南台灣創造更多機會與經濟價值。

生技中心代執行長陳綉暉表示,台灣的生技產業已逐步成熟,北中南各有其發展特色,生技中心期待透過南部辦公室的設立,將生技中心在生醫領域累積之專業與經驗,進一步協助南台灣生技廠商加速產業化。

生技中心將以三支箭全面提升南台灣生技產業。第一北水南引:承接生技中心優良DNA,以科技創新、產業發展、人才培育為核心,提供產學研界研究委託、商務推廣一條龍整合服務,加速中南部精準健康或智慧醫療廠商的技術商品化。第二AI助攻:以生技中心AI藥物開發平台為核心,協助廠商建置AI服務量能,降低廠商研發成本縮短開發時程,加速產品上市。第三軟硬整合:串接大南方智慧健康產業創新平台,對接AMD、NVIDIA等AI國際大廠南部研發中心,進行軟硬整合與場域驗證,形塑南台灣生醫廊帶完整生態系。

展望2025年,生技中心將聚焦於「智慧精準健康」、「創新藥物開發」與「國際鏈結拓銷」三大方向,持續推動台灣生技產業創新升級。精準健康已成為生技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,生技中心將推動創新藥物的精準醫療,輔以AI科技並搭配基因檢測及生物資料庫,應用於精準治療創新藥物開發。

同時著重3大研發重點,包含:抗體鏈結及專一性遞送平台、建構複雜性藥物開發平台以及智慧生醫平台相關應用。在新藥開發領域,生技中心將強化全人抗體基因庫、奈米抗體技術與核酸藥物等關鍵平台,並擴展AI輔助新藥開發的服務,協助國內生技公司加速新藥商品化、拓展國際市場。

生技中心今年也將進一步推動產學研醫各界合作,持續攜手台灣多家醫學中心及國際機構,包括: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、慈濟醫院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、馬偕醫院以及台中榮總等重磅級醫療院所,擴大臨床研究與產業應用合作,促進台灣生技產業與全球生醫產業深度鏈結。

回顧2024年,生技中心在技術創新、產業鏈整合與國際布局上取得豐碩成果。在新藥開發領域,成功授權可應用於三陰性乳癌、非小細胞肺癌與胰臟癌的抗CD73單株抗體藥物予指標性大廠。

該藥物為市場首見新藥,透過藥物設計立體障礙導致特殊長效抑制活性,療效明顯優於國際大廠,現已進行美國等多國專利布局,未來也將積極協助技轉廠商進行後續臨床開發,提升國際能見度。

在完善生醫產業價值鏈方面,生技中心以新藥臨床前開發的專業及經驗,提供生技廠商一條龍式的臨床前藥物開發服務,執行DMPK、安全性評估、毒理諮詢及撰寫IND文件,助攻廠商加速研發藥物進入臨床試驗,也因此2024年成功促成新藥研發生技廠商的研發投資高達13.3億元。

同時,透過導入人工智慧(AI)技術,生技中心整合AI技術平台建立靶點相關活性的AI預測模型,並利用生成式AI技術快速建立虛擬藥物資料庫,成功協助生技公司加速新藥開發,並幫助產品探索更寬廣的商業應用。同時也促成4家國內醫材廠商與國際AI龍頭NVIDIA合作,全面提升台灣生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。

配合國家節能減碳政策,生技中心協助業者擬定低碳轉型策略,透過低碳原料製備及低碳製程技術,2024年已成功輔導6家生技廠商推動減碳,達成減碳共0.85萬噸、帶動投資約1億元、衍生產值更高達5億元,促成台灣生技廠商向環境永續目標邁進。

在國際市場拓展方面,2024年生技中心積極參與Bio Japan、US BIO、Bio Asia等國際重要展會,媒合國內企業與全球合作夥伴,成功促成多項技術轉移與投資案,引領台灣廠商參與7場國際展會,協助超過100家次國內廠商參展,媒合場次更逾千次,鞏固台灣在全球生技產業關鍵地位。

生技中心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專長期資助下,積極投入癌症新藥、精準醫療與多項創新療法的開發,並利用技術移轉和衍生新創方式將科專計畫成果產業化,累計目前為止已衍生6家生技新創公司、17項藥品的技術授權。

未來,生技中心將持續攜手產學研醫夥伴與政府單位,推動技術創新、產業升級與國際合作,為台灣生技產業開創更廣闊的發展空間,達成賴總統健康台灣的終極目標。

免責聲明: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本站所有資源全部收集於互聯網,分享目的僅供大家學習與參考,如有版權或知識產權侵犯等,請給我們留言。
返回頂部
©版權 2009-2020 紡織品日報      聯繫我們   SiteMap